罗吉尔·培根

2025-05-24 00:41:217683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3年3月4日)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罗吉尔·培根" — 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羅傑·培根Roger BaconOrder of Friars Minor牛津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中的罗吉尔·培根像出生約1214年 英格蘭王國萨默塞特郡伊尔切斯特逝世1294年 英格蘭王國牛津国籍英国别名Doctor Mirabilis奇異博士职业修士、哲学家、炼金术士组织方济各会信仰天主教会

罗吉尔·培根(英語:Roger Bacon,1214年—1294年),英国方济各会修士、哲学家、炼金术士。他学识渊博,著作涉及当时所知的各门类知识,并对阿拉伯世界的科学进展十分熟悉。提倡经验主义,主张通过实验获得知识。

生平[编辑]

罗吉尔·培根生于英国萨默塞特郡伊尔彻斯特的伊尔彻斯特修道院。具体的出生时间已无法确定,唯一相关的记载是他在1267年的著作中说“从我第一次接触字母表,至今已历40年”,而他在13岁进入牛津大学读书是确定的,于是研究者假设他在进入牛津之前不认识字母表,从而推定他的出生时间是1213或1214年。如果他进入牛津之前已经识字,那他的出生时间应该是1220年以后[1]。培根的家境比较富裕,但是在亨利三世在位期间,家里的很多财产被掠夺,一些家庭成员被流放。

培根在牛津大学就读时可能曾师从罗伯特·格罗斯泰斯特,后在牛津大学讲授亚里斯多德的思想。没有证据证明他拿到了博士学位,他的“万能博士”的称号是死后才有的。1237-1245年之间他曾前往欧洲学术研究中心之一法国巴黎大学任教。1247年他回到了牛津大学,购买了很多书籍和仪器,谢绝社会和学术活动,开始自己的研究。大约1256年他成为方济各会修士,从此失去教职。1260年更是受到方济各会的禁令,要求他不能随便出版书籍[1]:13-17。

培根受到的科学教育和他自己的研究使他看到了当时学术争论的很多缺陷:没有教师懂得希腊文,使得他们仅仅通过低劣的翻译来了解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物理学并不像亚里士多德提倡的通过实验来研究,而是对典籍进行争论。目睹这一切的培根反对这种空洞的争论,提倡实验的重要性,并且出于他直率的个性,他到处宣扬他认为正确的方法,猛烈抨击他所不同意的,这给他带来了很多的麻烦。1256年培根一向抨击的康沃尔的理查德(英语:Richard Rufus of Cornwall)开始担任英国方济各会的首脑。不久,培根被转到法国的一所修道院。此后十年他只能通过写信和朋友们交流。

培根曾给Gui Faucoi le Gros(后来的教宗克雷芒四世)写信,后者对培根的学说很感兴趣,并希望他提供一篇详尽的论文。因为考虑到方济各会的无特许下不得在会外传播自己的著作的规定,培根对这一要求十分犹豫。克雷芒四世任教宗後,督促培根不顾规定,秘密写一本书给他。培根遵命写成涉及到修辞学,逻辑学,数学,物理学和哲学的作品《大著作》,于1267年寄给教宗。同年他继续写了《大著作》的提要《小著作》,1268年他写了为防止前两部著作丢失而写的简要综合本《第三著作》,均寄给克莱芒四世。这部书包含了当时各科学术,并真正地阐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不过培根并没有把每个题目都详尽地阐述,只是写了一个大纲,准备日后扩充。可惜的是,教宗于1268年去世,并没有看到这部著作[1]:17-19。

根據紀載,培根从1277年起因對方济各会激進派的同情,對一些占星術理論的好鬥立場,而在1277年被判软禁兩年。不過一些現代研究指出培根被監禁的說法來自於他死後八十年左右的紀載,並不可信,[2]

1278年的某個時候,培根回到了牛津的方濟各會之家,在那裡他繼續他的研究,並在1292年後他完成了他最後一篇著作the Compendium Studii Theologiae不久後死亡,之後被葬在牛津的某處。[3]

参考文献[编辑]

^ 1.0 1.1 1.2 Hackett, Jeremiah, Roger Bacon: His Life, Career, and Works (英语)

^ Lindberg, David C. (1995), "Medieval Science and Its Religious Context", Osiris, 10, No. 10, Saint Catherines Pres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The History of Science Society, pp. 60–79,

^ Hackett, Jeremiah M.G. (1997), "Roger Bacon: His Life, Career, and Works", Roger Bacon and the Sciences: Commemorative Essays, Studien und Texte zur Geistesgeschichte des Mittelalters, No. 57, Leiden: Brill, pp. 9–24

查论编中世紀哲學伊斯蘭教早期賈希茲(英语:Al-Jahiz) · 肯迪 · 伊本·拉万迪(英语:Ibn al-Rawandi) · 阿布·贝克尔·拉齐 · 法拉比 · 伊本·马萨拉(英语:Ibn Masarrah) · 阿布·哈桑·阿米里(英语:Abu al-Hassan al-Amiri) · 伊本·米斯凯维(英语:Ebn Meskavayh) · 伊本·海什木 · 比魯尼 · “精誠兄弟會(英语:Brethren of Purity)”全盛伊本·西那 [阿维森纳] · 伊本·哈茲姆(英语:Ibn Hazm) · 阿布·哈米德·加札利 [安薩里] · 阿布·巴拉卡特·巴格達迪(英语:Abu'l-Barakāt al-Baghdādī) · 伊本·巴哲 [阿芬巴塞] · 艾因古扎特·哈马丹尼(英语:Ayn-al-Quzat Hamadani) · 伊本·图费勒 · 伊本·魯世德 [阿威罗伊]晚期伊本·萨卜因(英语:Ibn Sab'in) · 谢哈布丁·苏拉瓦迪(英语:Shihab al-Din Yahya ibn Habash Suhrawardi) · 法赫尔丁·拉齐(英语:Fakhr al-Din al-Razi) · 伊本·阿拉比 · 扎卡里亚·卡兹维尼(英语:Zakariya al-Qazwini) · 阿布·拉蒂夫·巴格达迪(英语:Abd al-Latif al-Baghdadi) · 阿西尔丁·阿卜哈里(英语:Athīr al-Dīn al-Abharī) · 奈绥尔丁·图西 · 伊本·纳菲斯(英语:Ibn al-Nafis) · 库特布丁·设拉子 · 伊本·泰米葉 · 伊本·赫勒敦猶太教中世紀邁蒙尼德 · 拉施德丁 · 吉尔松尼德 · 納哈瑪尼德基督教中世紀早期“教父時期”:希波的奥古斯丁 · 波爱修斯 · 圣依西多禄 · 愛留根納 · 阿尔琴11~12世紀“经院哲学”:坎特伯雷的安瑟莫 · 皮埃尔·阿伯拉尔 · 拉昂的安瑟莫(英语:Anselm of Laon) · 聖維克托的休格 · 圣维克托的理查 · 羅塞林 · 伯多祿·隆巴迪 · 亞歷山大的亞勒斯(英语:Alexander of Hales) · 沙特尔的伯爾納鐸(英语:Bernard of Chartres) · 多明我·岡迪薩林(英语:Dominicus Gundissalinus) · 普瓦捷的吉爾伯特(英语:Gilbert de la Porrée) · 里尔的亞蘭因13~14世紀罗伯特·格罗斯泰斯特 · 艾爾伯圖斯·麥格努斯 [大阿尔伯特] · 文德 · 托马斯·阿奎那 · 达契亚的波提烏斯(英语:Boetius of Dacia) · 根特的亨利(英语:Henry of Ghent) · 罗吉尔·培根 · 若望·伯克漢姆(英语:John Peckham) · 拉蒙·柳利 · 伯多祿·奧勒魯斯(英语:Petrus Aureolus) · 皮埃羅·马里库尔(英语:Pierre de Maricourt) · 杜蘭杜斯(英语:Durandus of Saint-Pourçain) · 羅馬的吉爾斯 · 芳登的古德斐爾(英语:Godfrey of Fontaines) · 邓斯·司各脱 [董思高] · 奥卡姆的威廉中世紀晚期让·布里丹 · 尼科爾·奧雷姆 · 薩克遜的亞伯特 · 方濟·愛希蒙(英语:Francesc Eiximenis) · 味增爵·斐勒略(英语:Vincent Ferrer) · 威尼斯的保祿(英语:Paul of Venice) · 蘭伯特·德·蒙特(英语:Lambertus de Monte) · 若望·恩農(英语:John Hennon) · 格弥斯托士·卜列东 · 贝萨里翁 · 弗朗西斯科·維多利亞参见文藝復興時期哲學

查论编科学哲学概念

分析

分析-綜合區別

先驗

因果

可通约性

建構

划界问题

经验证据

解釋力

事實

可证伪性

我們現在不知道,將來也不知道

归纳推理

智巧(英语:Ingenuity)

探究(英语:Inquiry)

科學探究模型(英语:Models of scientific inquiry)

本性(英语:Nature (philosophy))

客觀性

观察

发现

范式

歸納問題

科學解釋(英语:Models of scientific inquiry)

定律

科学方法

科学革命

科学理论

可測試性

选择理论

不充分決定論

科学统一论

科學元理論

驗證整體論(英语:Confirmation holism)

真理融貫論

語境主義

傳統主義

演繹的法則的(英语:Deductive-nomological model)

实证主义-还原论-決定論

可謬論

基礎主義

假設-演繹模型(英语:Hypothetico-deductive model)

無限主義(英语:Infinitism)

工具主義

实用主义

理性主义 / 经验主义

科學理論的接受觀(英语:Received view of theories) / 語義觀(英语:Semantic view of theories)

科學實在論 / 反實在論(英语:Anti-realism)

科学主义

自然主义

怀疑论

均變論

活力論

科學哲學相關條目

认识论

科學哲學史(英语: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科学史

物理哲学

熱力學和統計物理哲學(英语:Philosophy of thermal and statistical physics)

化学哲学

生物學哲學

演化思想史

環境哲學

時間和空間哲學(英语:Philosophy of space and time)

神經科學哲學(英语:Neurophilosophy)

心灵哲学

心理學哲學

感知哲學(英语:Philosophy of perception)

人工智能哲學

計算機科學哲學(英语:Philosophy of computer science)

資訊哲學

技術哲學

社會科學哲學

伪科学

宗教与科学

科學修辭學(英语:Rhetoric of science)

科学知识社会学

更多...(英语:Index of philosophy of science articles)

科学哲学家古典时期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伊壁鸠鲁

斯多葛主義

中世纪

聖維克托的休格

罗吉尔·培根

伊本·魯世德

多明尼库斯·贡狄萨利奴斯(英语:Dominicus Gundissalinus)

羅伯特·基爾沃比(英语:Robert Kilwardby)

奥卡姆的威廉

近代

弗朗西斯·培根

皮埃尔·伽桑狄

勒内·笛卡尔

伽利略·伽利莱

托马斯·霍布斯

艾萨克·牛顿

18~19世纪

伊曼努尔·康德

弗里德里希·谢林

威廉·惠威爾

奥古斯特·孔德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

赫伯特·斯宾塞

威廉·冯特

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

威廉·文德尔班

亨利·龐加萊

皮埃尔·迪昂

鲁道夫·施泰纳

卡尔·皮尔逊

科学哲学创立

卡尔·波普尔

查理·鄧巴·博爾德(英语:C. D. Broad)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托马斯·库恩

拉卡托什·伊姆雷

其他现代哲学家

分析哲學: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黑德

伯特兰·罗素

卡尔·亨普尔

南希·卡特萊特

威拉德·范·奥曼·蒯因

马里奥·邦格

罗伊·巴斯卡

奧圖·紐拉特

鲁道夫·卡尔纳普

保罗·费耶阿本德

丹尼爾·丹尼特

路德維克·弗萊克

伊恩·哈金

菲利普·基彻

主題

分類

规范控制数据库 国际

FAST

ISNI

VIAF

2

WorldCat

各地

挪威

西班牙

法国

BnF data

加泰罗尼亚

德国

意大利

以色列

比利时

美国

瑞典

日本

捷克

澳大利亚

希腊

荷兰

波兰

葡萄牙

梵蒂冈

学术

CiNii

MathSciNet

zbMATH

艺术家

艺术家联合名录

人物

德意志传记

Trove

其他

SNAC

Id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