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动物园

2025-05-21 18:47:466480

东区

编辑

猴山

猴山

编辑

猴山位于北京动物园东南角,建于1946年,是动物园现存历史最悠久的馆舍,也是现存唯一一个兴建于1949年以前的馆舍。猴山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为下沉式结构,场馆中央用山石堆积成两座假山,之间悬挂软梯、轮胎等游乐设施。

猴山的投喂现象很严重,并有鼠患,而且引起环境特殊,鼠患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2007年因修建立交桥,旧猴山已经拆除,将另建新猴山。

犬科动物区

编辑

位于北京动物园东南角,展示犬科动物。

熊山

编辑

熊山位于动物园东北角,原址为稻田,1952年动工兴建熊山,占地面积4275平方米,由黑熊和白熊两个下沉式露天馆舍组成,白熊山位于东侧,内有假山和水池。黑熊山位于西侧,分南北两个部分,南侧场地较大,有假山和水池,内为棕熊。北侧场地较小,仅有水池一座,内为黑熊。

熊山的投喂现象特别严重。

猫科动物馆

编辑

位于熊山北侧,展览远东豹、雪豹、云豹、黑豹、猞猁等猫科动物。

狮虎山

湖畔

狮虎山

编辑

狮虎山建于1956年,是北京动物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照相机在中国属于高档消费品的时代,许多人在动物园的纪念照都是以狮虎山为背景的。狮虎山的建筑被装饰成独特的山型结构,进入馆舍参观有如进入神秘的山洞,连接室外活动场和室内动物馆舍的通道也设计成山洞的形式,这种设计不仅有很好的视觉效果,而且可以避免冬季寒风直接吹入展厅内部。狮虎山内饲养了包括非洲狮、孟加拉虎、东北虎、美洲虎、黑豹在内的多种大型猫科动物。过去,每逢假日,饲养员会向笼中投放活鸡,以此来训练动物的野性。

雉鸡苑

编辑

雉鸡苑建于1983年,位于动物园正门东侧,犬科动物区西侧,育幼室以南,展示各种雉形目鸟类,以及南美鹦鹉、大鸨和神鹰。

育幼室里的小黑猩猩

育幼室

编辑

雉鸡苑东侧数间房屋在1990年代被改为动物育幼室,向游客展示人工哺育灵长目动物的过程。

水禽湖

编辑

动物园中央湖区,放养水禽。

夜行动物馆

编辑

位于育幼室以北,大熊猫馆东北。该馆展示夜行动物,白天内部光线较暗,以营造夜间环境,方便游人观看。

大熊猫馆

编辑

大熊猫馆

北京动物园现存的大熊猫馆由亚运熊猫馆和奥运熊猫馆组成。

亚运熊猫馆总占地面积1万平米,建筑面积1452平米,是1990年作为第十一届亚运会“献礼工程”兴建的,造型独特,其建筑借鉴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拓朴原理,同时还采用了太极图的表达形式。整个建筑呈竹笋状造型,有11道半圆形的拱圈沿竹节延伸的方向分布,象征第十一届亚运会。馆的入口处位于东南侧约8米高,出口处在西北面约3米高。室内有3个独立的展舍,串连相通。展舍有活动串门通往活动场。参观大厅顶部用悬吊12个玻璃钢大球,以调节室内音响效果,功能性区块包括隔离间、治疗间、饲料间、鲜竹储存间、产房、饲料制作间、电视监控室等均设在半地下,大熊猫的室外活动场地自然起伏,设有木质栖架和游乐设施。大熊猫馆周围绿化以竹为主,通向大熊猫馆步道装饰有黑白两色鹅卵石。曾经入选当年度“北京十大建筑”和“北京市优质建筑”,但实际上大熊猫馆建筑质量非常一般,使用十年之后就已经开始出现漏雨等问题。

奥运熊猫馆占地面积2500平米,建筑面积为2418平米,其中包括475平米兽舍运动场和1280平米的游客参观大厅;兽舍运动场内以熊猫原生栖息地的竹林和羌族碉楼为原型,在南北墙面搭建山体塑性种植池并栽种绿色植被,在以水池、栖架、山洞为主体的地面配置乔灌木、草坪地被、竹类植物等。

另行收费,或购买门票时选择套票。

[6]

貘馆

编辑

位于水禽湖以北,展示美洲貘等。

美洲动物区

编辑

位于貘馆以北,南长河南岸,展示美洲动物。

澳洲动物区

编辑

位于豳风堂以北,南长河南岸,展示大洋洲动物。

西区

编辑

鸟苑

编辑

原位于水禽湖北部小岛上,1990年代在其西北方向(现科普馆南,游乐场原址)兴建新馆群。新馆群陈设仿照自然环境,中央馆允许游客与鸟类零距离接触(原先火烈鸟馆也有此设计,开放后很快便改为普通的游客与动物隔离的观赏)。2000年代旧馆已停用。

火烈鸟馆的火烈鸟

火烈鸟馆

火烈鸟馆

编辑

位于鸟苑以南,展示火烈鸟。

朱鹮馆

编辑

位于火烈鸟馆以西,展示朱鹮。

两栖爬行动物馆

编辑

两栖爬行动物馆

两栖爬行动物馆位于动物园西南部,紧邻鬯春堂,建于1979年,建筑面积4345平方米,曾经是北京动物园设施最好的馆舍之一。该馆分上下两层,设计有展厅、参观廊、展室、操作廊间、饲料饲养间等功能区块,馆内设置大小不一的展室90余个,展室面积根据展示的动物不同而有很大差异,用于饲养和展示蟒的中央展厅高达两层,扬子鳄的展厅面积最大,179平方米,展示蛇的展厅面积则不足1平方米。门厅左侧展示鳄、龟、鳖等爬行动物,最大的一间鳄鱼展室就位于此,门厅右侧楼下展示两栖动物,楼上展示蛇类,右侧展厅中央是饲养和展示网蟒的蟒蛇展厅,展厅贯通上下两层,长12米,宽6.4米,高11米展,厅中央用混凝土铸造了一棵假树供蟒蛇攀援,厅内有空调系统和湿度调节系统,这在1970年代的中国是非常先进的。两爬馆馆外西侧有三个室外活动场,与馆内鳄鱼展室相连,活动场用鳄鱼、青蛙等动物雕塑装饰,突出了两栖爬行馆的主题,展馆东侧室外临湖,依水建榭与主体建筑用回廊链接,并有跃层悬梯相连。两爬馆建筑形式活泼,功能完善,是1970年代和1980年代北京动物园最重要最成功的建筑之一。

2004年至2007年,随着《提高两栖爬行动物生存力》课题的研究和成果应用,开始逐渐两栖爬行馆进行了室内展区的大规模改造,经过历时三年共三期的工程,使原有动物生活展示条件大幅度提高,甚至很多种动物开始实现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繁殖。目前两栖爬行馆仍然是北京动物园最受欢迎的动物场馆之一。

猩猩馆

编辑

猩猩馆

位于动物园西部,馆内展出大猩猩、黑猩猩等。馆外设有放养区。

金丝猴馆

编辑

位于猩猩馆东,1990年代初建成。

热带小猴馆

编辑

位于金丝猴馆西,展示来自热带的各种小型猴类。

叶猴馆

编辑

位于猩猩馆西,展示各种叶猴。

山魈馆

编辑

位于热带小猴馆西,展示山魈。

非洲动物区

编辑

位于科普馆北,原址为绿化树林。于2000年代开放,放养斑马、羚羊等非洲动物。

科普馆

编辑

科普馆

1990年代,随着房地产的热潮,北京动物园在北京市园林局的领导下,对动物园南侧一面的临街地段进行了房地产开发。为了平衡广大市民的意见,逐决定在动物园内修建科普馆,“还惠于民”,2003年,世界上动物园中最大的科普馆落成,位于原有的羚羊馆的位置。科普馆展区分为四层:地上三层和地下一层,展馆开放初期为收费参观,目前免费。几年来由于在场馆建设尤其是内部装修方面存在的隐患,使馆内多数展品失修,危机四伏。2008年对原有负一层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小型脊椎动物展区,并对原有的无脊椎动物展区进行了扩建,最重要的是对原有机动展厅内的温室进行了彻底改造,建设成为“周末课堂”。2008年至2009年,科普馆开展了多项保护教育项目,受到游客的欢迎。

长颈鹿馆

编辑

长颈鹿馆的两只长颈鹿

位于科普馆西,展示长颈鹿。

儿童动物园

编辑

位于长颈鹿馆西北,儿童可以给动物喂食及触摸动物。这里深受儿童欢迎。

企鹅馆

编辑

企鹅馆

位于动物园西南端,另行收费。地上部分展示洪氏环企鹅,地下室展示果蝠,但两种动物均没有室外活动空间,生活状况堪忧。尤其是果蝠,几乎全军覆没,目前已经停止展览。展馆内的企鹅为南美企鹅,但馆内环境布置成冰天雪地的南极风格,与栖息地景观不符,动物也缺少必要的丰容环境。

水獭展区

编辑

水獭展区是北京动物园在英国和澳大利亚驻华使馆资助下兴建的笼舍丰容示范项目,在新水獭馆里为动物修建了很多量身定做的游乐设施。室外有一玻璃水池,可免费观看水獭。

鹿苑

编辑

位于儿童动物园以西,展示各种鹿。

西鹤岛

编辑

位于畅观楼以东的湖中,展示鹤。

北区

编辑

象馆

象馆

编辑

象馆位于长河北岸,建于1996年至1998年间,东部展览亚洲象,西部展览非洲象。馆外有活动区。旧象房位于猴山北侧,东邻北京展览馆和莫斯科餐厅,1960年代曾因展览斯里兰卡总统班达拉奈克夫人赠送的亚洲象而闻名。

犀牛河马馆

犀牛河马馆

编辑

犀牛河马馆位于长河北岸,建于1992年至1994年,内有印度犀牛、白犀牛及河马,并设有餐厅。

旧河马馆位于水禽湖西部。

北京海洋馆内景

北京海洋馆

编辑

主条目:北京海洋馆

1990年代兴建,位于动物园东北端。另行收费。有海豚等海洋动物的表演。

鹰山

编辑

鹰山

原位于河马馆旧址(现马来貘馆)东面的小山上,于2000年代迁往犀牛河马馆新馆西(动物园西北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