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产端理解PB 市净率PB的正确计算方法是:当前市值/归母所有者权益。比如$唐山港(SH601000)$,2024年4月12日(今天)的...

2025-05-06 11:29:527711

来源:雪球App,作者: 永右上,(https://xueqiu.com/2423629752/285729152)

市净率PB的正确计算方法是:当前市值/归母所有者权益。比如$唐山港(SH601000)$,2024年4月12日(今天)的市值是264.3亿,其2023年合并资产负债表上归母所有者权益200亿,264.3/200=1.32倍PB。

看似简单直接的计算,分子分母数值的选择却对初学者却有很大的迷惑性。首先是分子市值,如果是只在A股上市的公司市值就用总市值就行了,不会出错;需要调整的是A股港股两地上市的公司,两地上市的公司的总股本=A股股本+港股股本,总市值的计算方法是A股股本 *A股每股价格 + 港股股本 * 港股美股价格(折算回人民币计价)。很多平台上是不提供这样调整后计算出的总市值数据的,需要自己动手计算。比如$青岛港(SH601298)$ 就是这种情况。

讲清楚了作为分子的市值再来看作为分母的净资产,这里要选用归属母公司所有者权益,不要用所有者权益合计,因为不少公司都有一定规模的少数股东权益,也有公司少数股东权益甚至大于归母股东权益,比如$招商港口(SZ001872)$ ,2023年年报股东权益合计1256亿中包括归母股东权益588亿,少数股东权益667亿。这里的逻辑很清楚,市值是母公司(上市公司)的市值,权益当然只能用归母所有者权益。

下面谈怎么理解市净率PB。我以前的理解是PB是市场对归母净资产的溢价,比如100的净资产,市值300,PB=3,市场相对于原本100的净资产给出了200的溢价。但这个溢价的内涵到底是什么,以前确实没有什么心得。

最近在读Brealey, Myers, Marcus三位教授合著的"Fundamentals of Corporate Finance", 书中提到一个让我本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帮助我提升了对PB的认识。书中的观点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但大部分资产的计价都是历史成本,是后视镜,往往会低估某些资产的价值,如果资产采用合理的市价计价,同理,负债和净资产也用市价,那么,恒等式就变化为:资产的市价=负债的市价+所有者权益市价。这个恒等式就融入了市场的“共识”,具有了前瞻性。以上是书中观点。下面是该观点对我的启示:考虑到负债的市价与账面价值在大多数情况下变化不大,方便起见我们假设负债的市价等于账面价值,上述等式推导出:资产市价-资产账面价值 = 所有者权益市价-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这里可以看到等式右边就近似等于我们前面提到的市场对净资产给出的溢价,即市值与净资产的差。恰恰是等式左边解释了市场为什么针对不同公司的净资产给出高低不等的溢价,这个溢价的内涵就是该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与其资产账面价值的差。大白话就是溢价越高就是市场认为该公司的资产更有价值。而在市场的视角中,这里的资产还一定包括了那些无法进入资产负债表资产端的无形资产,比如优秀的管理强大的客户网络等等。(这么讲好像在暗示PB越高越好似的,肯定不能这样线性理解,但这又是另外更多的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