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和“輓”
2025-10-16 06:59:053214
“挽”和“輓”
我自幼读书不求甚解,常常是连蒙带猜。当然有猜错的,也免不了有蒙对的。挽联的挽,我在写毛笔字时,为了好看,常常写作“輓”。
寒假期间帮人写挽辞,因为同一页纸上有两个“挽”字,为了追求变化,将其中的一个写成了“輓”,一个写成“挽”。这时旁边的一位老大哥善意的提醒我说,“挽”字是错的,“輓”才是对的。我回答说是一样的,“挽”和“輓”仅仅是一个字的不同写法而已,就像孔乙己说“回”字有四种写法。
这两天又想起来,就查了《辞海》,又问了度娘。
《辞海》上说“輓”是“挽”的异体字,解释中有“牵、拉”和“悼念”的意思。而度娘的解释有下边的内容:
1. (形声。从手,免声。古字从“车”,免声。本义:牵引;拉)
2.
同本义 [draw;pull]
挽,引也。——《小尔雅·广诂》
輓,引之也。——《说文》
輓,輓车也。——《广韵》
3.
又如:挽郎(出葬时,牵绋唱挽歌的少年);挽强(拉强弓);挽满(拉满弓);挽车(拉车);挽住(憋住);挽手儿(缰绳);挽歌郎(出殡时替丧家在灵前唱挽歌的人);挽强为弱(使强变弱)
4.
悼念死者 [lament
sb.'s death]
现今胡三公子替
湖州鲁老先生征挽诗,送了十几个斗方在我那里。——《儒林外史》
5.
又如:挽章(挽词。哀悼死者的词章);挽诗(哀悼死者的诗);挽歌(哀悼死者的丧歌);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挽辞(哀悼死者的言辞)
那么,本义为“引”、“拉”的“挽”字又是如何同“悼念”联系起来的呢?吾乡民俗,老人去世安葬的时候,先将棺材抬上丧车,由孝子们用整匹的白布做挽带(襻带)牵引丧车前行,直到墓地。谓之“扯纤(读如‘欠’)”。在这一过程中,关系亲密的亲戚朋友是可以帮助孝子,牵引或推动丧车前行的。在这里,“挽”的目标是车,因而可以写作“輓”;而挽车又需要用手,故又写作“挽”。但是如果要写“挽弓当挽强”或“手挽手”,则必须写“挽”,不能写“輓”,因为这里和车没有关系了。
“挽”本义为“拉”,引申为“拉车”。如果所拉的车是亲朋家的丧车,就含有帮助亲朋安葬父母的意思。再从这个意义上引申为“悼念”,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