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巅峰赛季,也是身高短板暴露最彻底的赛季
2016-17赛季的小托马斯,打出了史诗级的表现。 他不仅场均砍下接近29分,还收获了“第四节先生”的美誉——比赛最后时刻,他的得分能力堪称联盟顶级。 凯尔特人队在他的带领下,一路高歌猛进杀入东部决赛。
然而,辉煌的背后,隐患也在悄然浮现。 东部决赛面对克利夫兰骑士,对手冷酷地抓住了他的命门:身高。 骑士队频繁利用错位,让身高体壮的球员背身单打小托马斯。 他在防守端成了球队明显的软肋,尽管进攻端依旧拼命输出,但凯尔特人最终以1-4败下阵来。
那个赛季,他不仅在MVP评选中位列第五,其投篮命中率达到46.3%,三分命中率也有37.9%。
但与此同时,数据显示他的投篮受干扰比例远高于联盟平均水平,身高劣势直接转化为了赛场上的效率差距。
03 13厘米的身高,到底差在哪里?
小托马斯曾感叹,那些身高两米以上的球员,无法做到他在1米75时所做的事情。 这话透着自信,也透着无奈。 倘若他能再高13厘米,达到1米88的标准控卫身高,他的篮球世界将截然不同。
在防守端,他将不再是需要球队用战术来保护的弱点。 1米88的身高足以让他正常对位大多数控卫,甚至偶尔换防到得分后卫也不至于太吃亏。 教练无需再为他量身定制复杂的防守掩护体系。
在进攻端,他将获得更多轻松的得分机会。 不必每个球都扛着炸药包冲进内线,或是依赖极高难度的后仰跳投。 他可以更从容地出手,投篮效率很可能进一步提升。
在职业生涯的持久度上,影响可能更为致命。 小个子球员在NBA的激烈对抗中损耗更大。 小托马斯在2017年季后赛带伤作战导致的臀部重伤,成为其生涯的转折点。 若有更强壮的身体和更好的对抗条件,他的巅峰期或许能延续得更久。
04 NBA的尺度,对小个子越来越严苛
NBA对身高的偏好,随着时代变迁有增无减。 上世纪80年代,1米83的控卫可以成为冠军核心;到了90年代,1米83的球员还能拿到MVP;而进入现代篮球时代,控卫的平均身高已悄然攀升至1米91左右。
像斯蒂芬·库里这样1米91的控卫,在当今联盟已被视为“身材适中”。 而越来越多像卢卡·东契奇这样身高超过2米的前锋,也开始承担大量的组织任务。 联盟的整体趋势是位置模糊化,但对身高的要求却从未降低。
近年来,像日本后卫河村勇辉(身高1米73)这样的矮个子球员依然能凭借出色的技术和意志闯入NBA,这本身就是一个励志故事。
05 从超级明星到机场被误认,残酷的职业转折
生涯后期的境遇,更能体现身高带来的现实差距。 2020年,还是自由球员的小托马斯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一件趣事:他在机场被一位路人误认为是NK品牌的员工。 这位曾经的“末节之王”调侃道:“我觉得我应该算是一名员工吧。 ”
从场均28.9分的超级球星,到无球可打、甚至被普通人认不出的境地,其间落差令人唏嘘。 他曾向金州勇士队毛遂自荐,表示哪怕薪水很低也愿意加入,但并未得到管理层的回应。 他想在NBA再就业,难如登天。
此后,小托马斯的名字开始与CBA联赛联系在一起。 有多达三支CBA球队曾向他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复制其他矮个子外援的成功。
沃特斯在广东男篮季后赛几乎被弃用,转投上海后不久又被裁员。
小托马斯的故事引出了一个无解的话题:在竞技体育的巅峰领域,努力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弥补天赋的鸿沟? 他做到了1米75身高所能做到的极致,甚至超越了绝大多数人的想象。
但当他半开玩笑地说出“如果我有1米88”时,所有听众都明白,这不只是玩笑。 这13厘米的差距,仿佛一道透明的天花板,让他看得见顶峰,却始终无法真正触及。
那么,在你看来,篮球这项运动,究竟是技术更重要,还是那十几厘米的身高更致命?
小托马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