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钟:当下,国企为何扎堆出现债务危机?
2025-05-16 02:36:152817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金钟】
华晨汽车破产了。
这家销售额超过2000亿人民币、拥有四万多员工、80年代曾经进入中南海摆摊卖股票、上过时代周刊封面、90年代抢先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辽宁国有大车企,就因为几十亿债券违约,在11月20日宣布破产重整了。
加上前一段清华紫光的债务违约,河南永城煤矿的债务违约,一时间国内公司债市场风声鹤唳。
上周末,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对近期债券违约个案做出批示,要求严厉处罚逃废债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间,中国的抗疫成果最好,经济复苏的步伐最快,为什么此时却出现一连串的国企债务危机呢?
首先从宏观的角度看,下面这幅图就能基本概括原因。
这幅图是上海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1个月)的历史走势图。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可以看作国内金融市场的资金成本,利率低说明资金充足,利率高则说明钱“紧”。
图中很明显,全国封城、抗疫最要紧的三四月份国内出台了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银行大量放贷,支持企业渡过难关。因此银行拆借利率也迅速下跌至谷底。但是随着抗疫的成功和复工复产的进度,银行拆借利率也慢慢回升。今天,银行拆借利率已经接近疫情前的水平。资金成本比起3、4月份最低点已经上升了一倍。
央妈放水流动性充裕的时候,人人都可以浮在水面游泳;当钱变“紧”了,资金池的水面下降的时候,难免有人的泳裤被一起冲走。在过去几年国内金融去杠杆的过程中,企业债务违约也频繁发生,所以最近这一波债务违约潮也就不让人意外了。
展开全文
全球疫情还没有过去,国内虽然控制得很好,但是各地还是隔三差五就蹦出来几个病例,此时收紧流动性是否合适?
国内关于货币政策的争论实际上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了。业界相当一批经济学家一直在呼吁要降息,继续放松货币政策。他们的主要理由就是我们上一篇文章里提到的内需增长速度较慢,国内居民消费仍然不尽如人意。
另一方面,最近也有一些经验丰富的专家指出现在国内需要控制金融风险,将疫情紧张时放出去的“水”收回来一些。
目前关于货币政策的争论并不新鲜。在过去十年已经重复过很多次了。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外的消费市场一度崩塌,国内出口行业聚集的城市突然变成“鬼城”,于是政府在2009年推出了“四万亿”的经济刺激政策。由于具体行动上是银行信贷扩张主导的经济刺激,实际注入经济体的“水”比四万亿要大得多。
从四万亿之后中国经济经历了几个小周期,每一次都是稍一收紧就引发了货币政策该怎么调整的争论,然后来回反复。直到2017-2018年,金融去杠杆的政策才开始被贯彻执行下去,2009年的四万亿政策直到近十年以后才走到了终章。金融去杠杆实施了近三年才遏制住了信贷扩张不受控制的局面,像安邦、海航这样的高杠杆企业都出现了债务危机,有的甚至危及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中国现在的负债水平要远远高于2009年,过去十年货币政策的经验和教训离我们并不遥远,当前违约国企的问题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过去几年盲目扩张上杠杆。由于疫情而在年初放出去的大水为这些企业续了一波命,但是中国不可能继续用宽松政策持续的给那些低效企业续命,我们也没有另一个十年可以拖下去。长痛不如短痛,尽早化解释放金融风险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要远远小于拖到以后再解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