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银子是怎么找零的?方法如此简单粗暴,超乎想象普通人的想象

2025-09-20 05:38:281851

货币的数量在当时还没有达到足够的量,百姓的货币并不多,所以在使用货币的一段时间后陷入了货币的稀缺中,所以即使当时的经济繁荣,但不足够的货币也让经济流通稍微滞塞。

明朝时期白银才开始渐渐被人们当做货币交换的一种,原先基本都不怎么使用白银,不过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货币,而白银的开采在古代也仍然无法获得大量。

只有在古人要交换大金额,或者需要购买贵重物品的时候,才会被拿出来使用,它就如同现在的一大把现金,没有人会直接揣着出门买物品。

明朝当时的皇帝朱元璋产生了一个想法,那便是制造足够多的货币,从而让百姓都能够实现人人使用的状况,但这种想法是不现实且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的。

倘若货币的数量过多,反而会出现货币的价值贬低,从而造成另一种经济上的危机。朱元璋下令不再使用银两,而是改为宝钞来作为流通货币,之后也确实造成了不良的经济效果。

后来的明朝将银子作为流通货币后,银子开始以锭的形式流通,还出现了碎银子方便携带出门购买商品,有的卖家还会专门备用可以来称重的秤。

银子的找零方式

明朝时期由于我国与外界的经济流通较多,许多欧洲的国家来中国购买商品,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导致白银在中国也逐渐变得常见。

但银子的形状并不统一,甚至可以随意切割,这样也就很难找零。影视里边似乎也基本没有出现过找零的问题,通常都是直接扔下碎银就潇洒走人。

碎银的存在更加普遍,通常一两的碎银子可以换成600斤米,也能够换成一亩地,所以如若换成现在的金币那也是价值很大的存在。

在制造银子的时候显然也思考过这个问题,所以大多数银子十分容易掰断,从而分割出相对重量的银子以供交易,这样只要掰出差不多适量的银子就可以达到找零的效果。

而当时皇帝还允许人们私下自己制造银子,并且并没有规定银子的形状,这也是为了银子能够找零的措施。

古代通过称出银子的重量来衡量其大致价格,用来称重的工具叫做戥子,它可以看做是现代称的一个缩小版,是专门针对银子的精密测量工具。

也有另外的工具来将银子剪断,通常使用的是凿子或者是夹剪,以便更加精确地割出所需的重量。

称出重量之后,当时还需要鉴别银子的真假,就如同现在的金银珠宝同样也需要鉴别真伪。而古代由于制造方的来源过多,有可能是出自官方,也有可能是来自民间的制造。

民间的制造有可能会出现掺杂造假的可能,所以需要再次将银子剪开,来细查是否是真正的银子,而剪出来的最后成品也就是碎银,通常为了更加精准地控制重量也会剪得更细致。

以上的这些过程就是银子需要经历的一系列找零流程,说起来容易理解,在实现时却比较繁琐。

银子引发的不利现象

银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分割后愈发细碎化,形状也越来越不规整。导致成块的银子大多都变成细小的碎银,对于想要实现更大交易或储存方面存在不便利的情况。

国家有专门的对应方法就是收集碎银后重新熔炼成为银子,也能够达到让银子的流通成为闭环的通道,出现的另一个负面影响就是有部分人们心生贪婪,想要私自在其中谋求利益。

重新的熔炼会造成银子的重量有所减轻,所以通过收取更多量的碎银子来掩饰贪婪的现实成为了可能。

国家有专门熔炼的地方,并且在明朝已经明确规定要百姓上交白银,而不是用其他的置换物,一般百姓会将碎银交付给地方的官员,然后地方的官员再将碎银统一炼成银锭。

不好的地方就是其中造成银子的重量差需要由百姓自行承担,就意味着百姓需要上交更多的碎银来承担被消耗的重量,某些地方的官员就是在这个环节中饱私囊。

康熙年间由于官员的收入并不高,所以对于这方面的漏洞并没有加以严格要求,直到雍正时期由于这种现象过于泛滥导致国家的库存收入大大减少,才开始严抓严打。

随着白银的流入越来越多,白银也从一开始的高价值贬低为低价格。再后来中国在清朝时期还被迫与外国签订了许多不平等的条约,白银又重新回归到那些流出的国家。

对于清朝的百姓来说,白银的使用对他们的影响来得快去得也快,起初的快速流入让他们有可能用得起原本仅作为收藏价值的白银,但享受的便利还未品味就已经流失。

古代的银子比现代的货币听起来更加有价值,但使用起来却远远没有现在方便,其找零方式更是粗暴且没有想象中那么简易。

如果是要频繁地交易那就得经历多次的从称重到剪,再到验证银子真伪的过程,如今只需要线上扫码将需要的金额直接输入就可以实现商品流通。

可想而知科技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发展对百姓的影响是多么巨大,最直接的就是货币流通,对于百姓的日常生活方面更是息息相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