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6 21:47:549720
”一经问破,可免受毒。(3)携同大蒜头出行,每饭,先食大蒜头,有蛊必吐,不吐则死,主人怕受连累,当然不敢下蛊。(4)大荸荠,不拘多少,切片晒干为末,每早空心白滚汤送下(以二钱为度),纵入蛊家,也可
你好,苗蛊在苗族地区俗称“草鬼”,是一种附在女子身上并危害他人的一种巫术。那些所谓有蛊的妇女,被称为“草鬼婆”。最初,蛊是指生于器皿中的虫,后来,谷物腐败后所生飞蛾以及其他物体变质而生出的虫也被称为蛊。
蛊在苗族人口中俗称为草鬼,传说这话总东西一般出现在女人的身上,趁机危害他人,而这种所谓由蛊的女性则会被称为草鬼婆。经过一些历史学者调查后,在苗疆里,几乎所有的苗族人都会信奉蛊术,只不过就是不同地区轻重的区别。
据说古老的苗族人会用蛊。蛊在字典里的解释为:把许多的毒虫放在一个器皿中让它们相互吞噬留下最后一只没有死的为蛊。相传他们的女子会在爱人的人上下蛊--美其名曰为情蛊。被下了情蛊之后就不许再背叛如果背叛就会用生命
关于苗族盅术 “巫蛊之术”就是巫术和蛊术,巫术是从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神奇术法,蛊术是自然生物学的一种术法,其实术法本无好坏,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它们被严打是因为巫蛊可以杀人于无形,难以控制,难以理解,而且我们如今的科学水平还没
苗疆蛊术是一种传统的巫术,主要流行于中国苗族地区。它涉及到使用各种昆虫、动物和植物的毒液、草药和其他材料来制作药物和蛊虫,以达到治疗疾病、驱邪和祈福的目的。虽然苗疆蛊术在苗族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但它的功
苗蛊其实就是一种蛊术,利用某种寄生虫的特性来控制蛊虫的一种方法,然后在外人的眼中就是一种比较玄幻的现象,人体主要的寄生虫就是蛔虫,然后人们就根据蛔虫的特性,比如说喜欢热,喜欢潮湿的环境,或者是喜欢钻孔的特性等
苗蛊其实就是一种蛊术,利用某种寄生虫的特性来控制蛊虫的一种方法,然后在外人的眼中就是一种比较玄幻的现象,人体主要的寄生虫就是蛔虫,然后人们就根据蛔虫的特性,比如说喜欢热,喜欢潮湿的环境,或者是喜欢钻孔的特性等
据说苗蛊非常神奇,这是怎样的一种巫术? 苗族男子喜欢吹芦笙、弹弦子。跳乐是男女苗族最喜欢的一种舞蹈,一到喜庆节日,他们就成群集队的到举办点去度欢乐的活动。苗族舞蹈 3.苗族的服饰 苗族有自己的民族服族,男子穿的服装与其它民族一样。女子有她们的民族服。
说起蛊术可能很多人只是听说过类似于诅咒一样的东西,但是并没有深层的了解过。蛊术最早出自于苗疆一代,是苗族人一种非常古老邪术。对于蛊术而言,评价众说纷纭,心思正经的人使用蛊术的话会去造福人类,但是如果心思不正的
传说中,是苗族。苗族也是最早见于我国文字记载中的少数民族之一。九苗据说是他们的前身。如果以上古时代的记载来看。当时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广西等黄河以南的地区是他们的分布。当时的文明的中心是黄河文明。以河南,河北
下蛊是苗族。传说中制造毒蛊的方法,一般是将多种带有剧毒的毒虫如蛇蝎、晰蝎等放进同一器物内,使其互相啮食、残杀,最后剩下的唯一存活的毒虫便是蛊。蛊的种类极多,影响较大的有蛇蛊、犬蛊、猫鬼蛊、蝎蛊、蛤蟆蛊
是苗族。蛊术是中国西南部的苗族古代遗传下来的神秘巫术。最早见于湖南湘中及湘西古梅山地区的一些宗教书籍中,文人学士交相传述,笔之翰籍,也俨然以为煞有其事。传说中制造毒蛊的方法,一般是将多种带有剧毒的毒虫如蛇蝎、
种蛊的民族是哪个?是苗族吗?关于这个族风俗和种蛊的一点介绍 首先把蝎子、蜈蚣、蟾蜍、蛇、大 蜘蛛抓来。然后在找个尿桶,尿桶是木制的,就是农村长用的�0�2桶底要和地面有点空间的�0�2,�0�2别把他们压 死了。所以最
1、在养蛊以前,要把正厅打扫得干乾净净,全家老少都要洗过澡,诚心诚意在祖宗神位前焚香点烛,对天地鬼神默默地祷告。2、然后在正厅的中央,挖一个大坑,埋藏一个大缸下去,缸要选择口小腹大的,才便于加盖。而且口越小
1、首先把蝎子、蜈蚣、蟾蜍、蛇、大蜘蛛抓来。然后在找个尿桶,尿桶是木制的,就是农村长用的桶底要和地面有点空间的,别把他们压死了。2、所以最好在地上挖个小坑然后在抓七七四十九种虫子放进去别让他们跑了,什么虫
1、首先把蝎子、蜈蚣、蟾蜍、蛇、大蜘蛛抓来。然后在找个尿桶,尿桶是木制的,就是农村长用的桶底要和地面有点空间的,别把他们压死了。2、所以最好在地上挖个小坑然后在抓七七四十九种虫子放进去别让他们跑了,什么虫
以下是养蛊蛊的几个要点:1.饲料:蛊蛊是以蜜水为主要食物,它们还可以吃一些细胞壁和小型病原体。蜜水可以在蛊蛊的住所内直接喂食。2.温度和湿度:蛊蛊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才能生存。温度应该保持在25-28摄氏度之间,
怎么养蛊蛊正确的饲养有哪些 方法是:端午日,取蜈蚣和小蛇,蚂蚁、蝉、蚯蚓、蚰蛊、头发等研末为粉,置于房内或箱内所刻的五瘟神像前,供奉久之,便成为毒药了。 泥鳅蛊:用竹叶和蛊药放水中浸之,即变有毒的泥鳅。 石头蛊:用随便的石头,施以
1、首先把蝎子、蜈蚣、蟾蜍、蛇、大蜘蛛抓来。然后在找个尿桶,尿桶是木制的,就是农村长用的桶底要和地面有点空间的,别把他们压死了。2、所以最好在地上挖个小坑然后在抓七七四十九种虫子放进去别让他们跑了,什么虫
1、在养蛊以前,要把正厅打扫得干乾净净,全家老少都要洗过澡,诚心诚意在祖宗神位前焚香点烛,对天地鬼神默默地祷告。2、然后在正厅的中央,挖一个大坑,埋藏一个大缸下去,缸要选择口小腹大的,才便于加盖。而且口越小
养蛊蛊的正确饲养方法有以下几点:1.确定饲养环境:蛊蛊对光线、温度、湿度等环境有要求,要根据蛊蛊的种类选择合适的环境。通常来说,蛊蛊需要有一定的光照,适宜的温度和湿度。2.提供合适的饲料:不同的蛊蛊需要不同的
蛊虫怎么养 蛊虫如何养 1、在养蛊以前,要把正厅打扫得干乾净净,全家老少都要洗过澡,诚心诚意在祖宗神位前焚香点烛,对天地鬼神默默地祷告。
2、然后在正厅的中央,挖一个大坑,埋藏一个大缸下去,缸要选择口小腹大的,才便于加盖。而且口越小,越看不见缸中的情形,人们越容易对缸中的东西发生恐怖,因恐怖而发生敬畏。
3、缸的口须理得和土一样平,等到夏历五月五日(端阳),到田野里任意捉十二种蛊虫回来(不是端阳那天捉回来的爬虫养不成蛊),放在缸中,然后把盖子盖住。这些爬虫,通常是毒蛇、鳝鱼、蜈蚣、青蛙、蝎、蚯蚓、大绿毛虫、螳螂等。总之会飞的生物一律不要,四脚会跑的生物也不要,只要一些有毒的蛊虫。
1、首先把蝎子、蜈蚣、蟾蜍、蛇、大蜘蛛抓来。然后在找个尿桶,尿桶是木制的,就是农村长用的桶底要和地面有点空间的,别把他们压死了。 2、所以最好在地上挖个小坑然后在抓七七四十九种虫子放进去别让他们跑了,什么虫子都行,把五毒也丢进去。以后就靠等拉。你等完四十九天后,你在把尿桶拿开,看看五毒剩下哪个。还活着的那一只就是盅了对了那尿桶还要用过好久的哦。我不知道现在的人提起苗寨是否还会觉得神秘。至少我还是觉得。不仅仅是神秘,我还害怕。因为我是土生土长的苗族人。苗族,其实是一个统称,里面的分支分多很多,大概分的有生苗,熟苗,生苗,是指未被汉化的,一直生长在苗寨里,几乎与世隔绝的苗人,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他们彪悍,血性,义气,能用生命捍卫自己的家园,至今不与外族通婚。但有极少数的入赘郎。熟苗,是指被汉化了的苗人,除了还保留着自己的服装,自己的饰物,其它的几乎与汉人相同了,苗语,也只有奶奶辈的会说了。比如我,就是熟苗。苗人分族分的细,也分成峒,有族长,峒长之分。其中最让我感到害怕的,是蛊苗。也是后人一直传说的,下蛊。传说一直有误,并非所有苗人,都会下蛊,只有蛊苗一族,才精通蛊的运用。蛊族的族长,也没有谁敢得罪,蛊族的苗女,最好也不要乱惹。她们热情似火,如果你不想玩真的,就不要动情。其实关于蛊,很多人不相信,觉得那很无稽,我其实也不信,因为我觉得,那种东西,无法解释。可我十岁的时候,亲身经历过一次,到现在,我都不能解释。我问过很多医生,他们都无法解释这个现象.1.婚姻习惯
苗族婚姻方式与彝族基本上相同,谈恋爱除在“花山节”上对歌而成外,其他场所也会谈成。所不同的他们在举行婚礼日,新郎到新娘家去迎娶新娘,首先要从家里准备些晌午(即干饭)到半路上吃。新娘从娘家出来之前也要准备晌午到半路上吃。她们所准备的数量要连新郎和带去的人都够吃。到半路用餐时,鸡身上的部份,如鸡大腿等只有新郎新娘和伴郎伴娘才有权吃,其他部份由带去的人吃。婚礼完毕,新娘这送亲的人走完后,新郎家立即把大门关起来锁好,要等到外边有人来喊开门,经过一番对话后,新郎家才把大门打开,外边的人随着抱个大石头冲进门内,口中喊道“发财、发财”。
2.其它爱好。
苗族男子喜欢捕鸟守猎。一但捕到猎物,多少不论,参与者都有一份。
苗族男子喜欢吹芦笙、弹弦子。跳乐是男女苗族最喜欢的一种舞蹈,一到喜庆节日,他们就成群集队的到举办点去度欢乐的活动。苗族舞蹈
3.苗族的服饰
苗族有自己的民族服族,男子穿的服装与其它民族一样。女子有她们的民族服。从前苗族妇女会织布、自给自用。穿着妇女头上带有用布做成的套头(苗语:hōu)。套头的最外层绣有花纹,边上吊有线线。头顶上插有一把木梳。身上的民族服到处有用手工绣出的花纹。腰上系有腰带,腰带两端绣有花纹,顶端有些小珠珠,系好时腰带两端垂向臀部两边。腰带上又系上一层围腰,围腰前面绣有花纹,围腰中段有一排小珠珠吊着,小腿上裹有绑腿,宽约20分,就象战争时期的战士打的绑退一样,走起路来轻松利索。脚上穿有翻尖鞋,一到节日,苗族妇女都穿上自己的民族服去参与活动。
4.丧葬习俗
苗族的丧葬习俗与彝族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人死后,东家(即死者家)出钱请玩乐师傅(吹芦笙、打大鼓),一到要宰杀牲口的时候,师傅们先念一陈敬神等语言,然后吹、打乐器,接着是宰牛师傅用斧头来拷牛,直到拷死。
5.花山节
苗族最盛大的节日要数花山节,一年一度的花山节是每年的大年初二开始,举办五天至一个星期,一到花山节,组织这个节日的人,在选定的场地中央栽树起一根花杆,杆头绑有松毛,有一杆红旗插在顶端。时间一到,欢度节日的人们就在场地上围杆而跳,跳起他们民族中久跳不衰的乐。花山上有男子女子在对山歌,男子们身背乐器,跟着节奏随着女子跳起欢快的苗族乐。云南苗疆蛊毒是真的吗,只要被下蛊多半九死一生?看完明白了!
苗蛊其实就是一种蛊术,利用某种寄生虫的特性来控制蛊虫的一种方法,然后在外人的眼中就是一种比较玄幻的现象,人体主要的寄生虫就是蛔虫,然后人们就根据蛔虫的特性,比如说喜欢热,喜欢潮湿的环境,或者是喜欢钻孔的特性等等,利用这些特性来控制它们,然后就形成了蛊,而苗蛊就是苗疆的蛊。
从前有位有盅的母亲,盅看上了她的儿子,做母亲的当然不愿意她的儿子。但是,盅把她啮得很凶,没有办法,她才答应放蛊害儿子。当这位母亲同她的盅说这些话的时候,正巧被儿媳妇在外面听见了。然后跑到村边告诉了自己的丈夫,这饭一定不能吃,然后在热饭的时候把有蛊虫的饭直接扔进了热水中。
从以上的故事中,我们知道了,在苗疆,流传着每个女人身上都带着蛊,而且这种蛊虫只传女不传男,所以在现在的我们看来,苗疆的女人都是非常的可怕的。
蛊跟蛊毒的区别:蛊是一种以毒虫作祟害人的巫术,是一种较古老的、神秘的、恐怖的巫术,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各地和一些少数民族中。蛊毒蛊毒但蛊不同于毒。蛊是有生命的,而毒只是一个药。简单说:二者都是医学所抵制的。如果你想让一个人赶紧死,用毒!如果你想让一个人及其家人痛苦一辈子,用蛊!
但是其实在我们现代的人的眼中,蛊其实已经不足为奇了,只是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一个传说,苗疆用毒,用蛊十分的厉害,但是其实他们可能也只是掌握了其中的某一个法门,或者说比我们预先知道了这些虫子的生活特性而已,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可怕。
说说苗疆蛊术里情蛊是个什么玩意吧,所谓的情蛊既是女子对某男性施放一种最恶毒的苗疆巫术,“情蛊”为湖南湘中及湘西地区的苗族女子特有的巫术,该毒蛊传女不传男,因为情蛊最关键的药引子是需要女性的“姨妈血”。
情蛊制作,先将五毒中的蝎子、蛇、蜈蚣、蟾蜍、壁虎一同放置在器皿中,让其互相残杀。之后剩下的毒虫便是最毒的蛊虫,后将其用姨妈血喂至七七四十九天,再将毒虫致死、风干、碾成碎末,到此苗疆中最恶毒的巫术算是制作完成。
姑娘将制成情蛊的毒虫碎末喂食给情郎,该男子必须每月和姑娘同房啪啪啪,否则毒性发作痛苦不堪。就像《神雕侠侣》中杨过中了绝情谷中情花之毒的病症一样,剧中的情花之毒也是“情蛊”,不过情花之毒是发情时发作,意味专门敌对情侣狗的。苗疆的情蛊和情花之毒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不啪啪啪毒发作,另一个则是想啪啪啪毒性才发作。看来还是珍爱生命,远离女人为好。不过情花之毒只是电视剧中虚构的一种蛊术,而情蛊则是实打实的苗疆巫术,
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上的《巫蛊之祸事件》则可以证明,史书中记载汉武帝刘彻有百位嫔妃,"狼多肉少"以至于这些妃子每三年才能和汉武帝同房一次。因此为了得宠的心机婊嫔妃则冒死让人给汉武帝下了自己的情蛊,此蛊和淘宝上出售的情蛊符类似,会让男子只对自己发情,对他人厌之。
小导游讲到湘西三邪,似乎更详细些。她还故作吓人之举,吓唬我们的男性作者,小心被苗女相中放盅而不得归,做上三年长工。
我记得幼年时,从村后人家捡来一只黄泥做的人偶,扎满了绣花针,针上连着花花绿绿的绣花线。很感好奇,拿回家来,被祖母扯大嗓门大骂一阵。这是只咒。所谓咒,就是夜半时边念叨咒语,边扎针,被咒之人的躯体定会所扎之处疼痛不已;而置人死地的狠咒,会扎上一零八针。但这类狠咒扎得时间过长,有被发现的危险。
我尽管听不大明白,已知下咒者要伤害被咒的之人。祖母告诉我有关咒的知识,绣花针所扎之处,从胸口看到双眼,便断定“这是一个很咒”。我问祖母,为什么“扎针的”要连着线,她说有了这些丝线,被扎之人想要挣脱,只会被扎得更紧。
这种咒被我无端地想来,是不是和放盅有什么关系呢?
放盅,在中国古代多已有之。但历代统治阶级对有盅术者打击甚重,加上社会的进步,放盅只剩下少数极封闭的地区。苗族是笃信盅术的民族,他们甚至相信一切可以为盅。放盅之人,多属中老年妇人,被称之为“草鬼婆”。她们如不去害人,盅必害已。这类妇人,是可怕,因为怀有异术,亦被人敬而远之,显得极为孤僻。有些小坏之人,也以盅术吓人,骗谋钱财,身怀盅术者与吓人者是有明显区别的。按《永绥厅志·卷六》的记载,盅妇皆秘设有盅坛,如被生人发现,盅妇必定遭殃。盅妇目如朱砂,腹臂部有红绿青黄条纹。蛊妇家中无蛛网蚁穴。盅妇须放置一盆水在屋中央,将蛊虫吐入盆中。蛊妇能可使竹篙如龙飞凤舞,或使手中物件如鸟翻飞。剖开蛊妇腹部可见蛊虫囊。
如前所述,赶尸现象不为中国独有。海地之国似乎更邪,把尸体挖出当着廉价劳动力。而湘西赶尸,应该说来是件不得已的产物。古人家乡观念重,因为生存艰难,又不得不外出乞求生活。对这些客死他乡者,如用棺木运回,山无车马路,于是“赶尸”这个职业便应运而生了。所谓“赶尸”,是尸体在前,因为死人被念过咒,膝下无法弯曲只能直立行走,走得一蹦一跳。“赶尸者”敲一小锣,“叮当”之声在寂静山村可传出很远,听见这等锣声,有狗的人家忙圈上狗,以免狗会惊乍死尸。“赶尸者”边走边扔下冥币,俗称“买路钱”。一盏闪闪烁烁的小灯在盘山道上踯躅着,给人阴森森毛骨悚然之感。
在解放初期,据说有人在小镇上看到“吆死人”的黄牌,这一装神弄鬼的职业怕是只有我们的武侠作家们去化腐朽为神奇了。
至于“落花洞女”,是湘西的少女一种特有的现象。她们突然走入山林,盘坐山洞间,几日不吃不喝而面色红润。家里人见自己的女儿如此模样,知道与神婚配了。在少女不治身亡后,要满怀喜悦地送她“出嫁过门”。这些“落花洞女”,因其性格极为内向,鲜与人往,情感得不到正常宣泄,臆病发作而亡。
经过了苗家人设定三道仪式,我们便鱼贯而入苗寨中。小导游介绍,这个寨子约莫八百年历史,苗王在山顶居住。这个年长八百年寨子是个什么概念,它诞生之时,差不多处在五代十国的内乱时期,它却在这封闭的环境里,慢慢地繁衍着。在这样半山坡上,用碎石薄片累极的寨子,十分坚固的墙体,窄小弯曲的巷道,显示了他们生存的智慧。同时,时光之于他们,又似乎是静止的。我观察那些蹲点墙角的苗族老者,黝黑的脸布满了皱纹,似乎与这老寨同样年岁。
那些我们在寨前相遇的苗族老妇,与我们如影随形一般。我蹲在一位苗族祖母面前,她已经很老了,见边低声招徕生意同时,还不时忙里偷闲地绣上几针。见我关注,便和我闲聊,我听不懂苗语,但她指指自己的眼睛,又点点那个绣工活,表达的意思就是她的眼睛尚可。
我们在寨子里散漫转悠,老屋天井旁,有一老妇正在织布,四周光线昏暗,那些房梁墙壁,因为年代久远,散发出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味儿。只有织布机前后有一道亮光从屋顶斜射下,犹如城市舞厅旋转的射灯打下的光亮。她的身旁挂了些土布制成的衣料,每件开价五十元,当观赏者购买讲价时,老妇说:“我一天只能织上一米。”讲价者便不好吭声,买了一件。
苗寨人特别给我们安排了一场表演。我们寻高声喇叭歌声而来,坐在竹椅上。一群拿着扁扁水草植物的苗族孩子穿梭其间,给我们编些戒指、王冠、还有些活灵活现的小动物,因为没有价格可估,只得拿些巧克力等零食赏给孩子们。他们衣着倒不破烂,亦如乡下孩子般的肮脏不堪,但黑亮如漆的眼睛,单纯明快的笑容,使我们心有所触动。
我们看到了湘西著名的刀梯,高高地悬在场地一旁,威严地诉说着自己神奇。以鼓声起首,三面大鼓被九名苗妇敲得露天响,表演者多是贩买物件的苗寨中年妇人。表演的高潮应该是一位戴道士帽穿红绸衣者的中年苗汉,他点燃一炷香,嘴中念念有词后,场上来了位拿着燃烧木块的苗族青年,吹吹火,使其鲜亮,便在火上咬吃一口来,激起了观众礼貌的掌声。这一表演结束,中年苗汉便赤脚踏过玻璃渣,又扒去上衣,滚过玻璃碎片。直到表演结束,没有人上刀梯,观众也似忘了要求。
我对小导游晒道:“真想看看苗家盅术的表演。”小导游紧张地看了我一下,似乎不明白我怎么会冒出这么古怪的念头。她简短地告知:“不可。”
当我们走出场外,那群表演的苗族嫂子飞快地各就各位,呼喝着自己的卖品。车已经在寨口等着我们,我们上车时,见到疑似两姐弟的孩子跟了过来,向我们挥动着小手告别。有人感动地掏出小币来给那俩孩子,女孩执意不收。我们在寨子进午餐时,告知菜已够吃,但寨中人依然给我们添加不停。从这里依然可见一种质朴的美。
这个寨子,多是关门闭户的人家,小导游告诉过,许多人外出打工。我不知那里来的一些感慨,也许不久这块寂静的天地因为与外界失去沟通了障碍,将会产生质的变换吧。
回到凤凰。我和清欢漫步在虹桥的沱江边上。
有人叫了清欢。抬头看去。在临江的窗口楚惜刀冒了出来。她约清欢上去。不一会儿,清欢下来告诉,楚惜刀和另一位上海美女红猪侠,正坐在酒吧间,也许湘西给予的灵感,产生创作的冲动。我笑笑说,我们笔会的意义不是就在如此么?
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凤凰旅行社的一位小伙子告诉我们。如果乘直升飞机或者热气球,从空中往下看,必可见到一条从西向向游走的巨大青龙来。明太祖曾梦有龙脉存在,龙脉必将颠覆他的统治。他寝食不安急令风水师全国搜寻,终从凤凰探得青龙。便令断其龙颈,沱江从龙颈而过,从此压住了青龙。这个故事有点类似秦始皇破金陵王气,的确也说明这里人杰地灵。
晚间,编辑们约会着各自的作者三三两两出入凤凰城的酒吧。
晚风中,我独自徘徊在充满霓虹灯下凤凰城头,思绪如一团乱麻般。
有人说,湘西其实是一个历史巨大的冰柜,它留给我们原生态的标本,使我们在这些沉淀物中与历史不会错失得太远。
我惊讶的是,在中原的腹地,历代统治阶层居然容忍一块与边陲相近的“南蛮”之地长存。
评论(5)┆引用┆阅读(319)┆圈子┆打印┆有奖举报
文章评论点击用户昵称前面的图标,打开用户名片,发现更多精彩!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洁公主
2006-10-06 08:44:25
喜欢前面的故事
好神奇的
呵呵
叶利民
2006-10-08 10:45:38
古代少数名族的异术的确很多,现今知道的人越来越少,再科学系统地究其成因和效果就非常难了。
童年时我就见我外婆经常“捉经”,小孩惊吓啼哭不息,抱来咱外婆在门后念经咒,不出半时辰,就好。远近闻名。个中原因咱就是迷茫。
后来,咱习过文王起课,每遇大小事物,疑惑时,常用六爻断之,也是灵验。或许同人体特异气场有关。 蛊虫
【词语】:蛊虫
【注音】:gǔ chóng
【释义】:1.粮食中蛀虫所化的蛾。 2.传说一种人工培育的毒虫。
放蛊是一种古老的黑巫术,是楚巫文化的一部分。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左传》中就有关于蛊的记载。宋人郑樵所著《通志六书》里甚至记录了制造蛊毒的方法,大意是说,将各种毒虫集中在同一器皿之中,任其互相袭击与吞食,最后存活下来的就是蛊,即毒虫之王。历朝历代官府都针对制造蛊毒行为有非常严厉的刑律,故放蛊巫术完全处于秘密状态,历代志书史记,关于蛊毒的记录数量虽然不少,总是廖廖数语,并且语焉不详,这就使蛊婆(草鬼婆)与蛊毒变得更加诡秘。
《乾州厅志》记:“苗妇能巫蛊杀人,名曰放草鬼。遇有仇怨嫌隙者放之,放于外则蛊蛇食五体,放于内则食五脏。被放之人,或痛楚难堪,或形神萧索,或风鸣于皮皋,或气胀于胸膛,皆致人于死之术也。”
传说放蛊的手法有三到四种,以手法的不同可鉴别法术的高低:伸一指放,戟二指放,骈三指四指放,后果各不相同。一二指所放的蛊,中蛊人较容易治愈,三指所放就较难治了,倘若是三指四指所放,几乎属于不治之症,中者必死无疑。
中了蛊的人在将死前一个月左右,能见到蛊婆的生魂掩着面前来送物,行话谓之“催乐”。此后如果病家不能得到有效治疗,一个月内病人定会死去。治疗中蛊的病人,轻者郎中草药或还可以奏效,重者非放蛊者本人来解才有生路可求。
对于蛊婆旧时有多种方法识别真假。按《永绥厅志·卷六》的记录,真蛊婆目如朱砂,肚腹臂背均有红绿青黄条纹,没有就是假的;真蛊婆家中没有任何蛛网蚁穴,而该妇人每天要放置一盆水在堂屋中间,趁无人之际将其所放蛊虫吐入盆中食水,否则就是假的;真蛊婆能在山里作法,或放竹篙在云为龙舞,或放斗篷在天作鸟飞,不能则是假的。所有的真蛊婆被杀之后,剖开其腹部必定有蛊虫在里面,若没有就是假的。清嘉庆之前,苗人捉到蛊婆格杀勿论,后来不知何故,不敢再杀而是卖于民间,放蛊之术得以流传。
一般说来,蛊术只在女子中相传,如某蛊妇有女三人,其中必有一女习蛊。也有传给寨中其他女子的,如有女子去蛊婆家中学习女红,被蛊婆相中,就可能暗中施法,突然在某一天毫不经意地对该女子说:“你得了!”该女子回家之后必出现病症,要想治疗此病,非得求助于蛊婆,蛊婆便以学习蛊术为交换条件,不学则病不得愈。因为一切在暗中进行,传授的仪式与咒语,外人无从得其详。
每个蛊婆都设有自己的蛊坛,藏在山涧、溪流或家中的隐蔽处,蛊婆需要非常谨慎地保护它,因为蛊坛一旦被外人发现,蛊婆自己命将不保。传说曾有蛊婆设坛在家,某天趁无人时用热水给神偶沐浴,不料被自己的小儿子看见。第二天,蛊婆上山砍柴时,孩子不知利害仿效母亲给神偶洗澡,结果因水温过高将附有蛊妇之魂的神偶烫死。再说那蛊婆在山中劳作,猛然间感到心促气短力不能支,心下明白定是蛊坛出了问题,不敢有半点延误,赶快回家沐浴更衣,收拾停当静卧床上,不过一个时辰已经气绝。
相传蛊妇放蛊中一人,可自保无病三年,中一牛,可保一年,中一树,可保三个月,如不放蛊,蛊婆自己就要生病,连续三年不将蛊放出去,蛊虫不得食就会伤害蓄蛊人。动物之中唯有狗不能放蛊,蛊婆怕狗也不吃狗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