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传人”这一说法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和近代学者的再创造
2025-08-07 12:09:472674
我国有“望子成龙”这样一句俗语,就是父母希望孩子长大以后有出息的意思。封建时代,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将龙的这种文化涵义窃为己有。现在,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将龙的这种文化涵义解放出来。这些材料说明,人们喜欢把有出息、有本领的人比作龙,或者自喻为龙。龙抬头节大约形成于宋元时期,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可见,人们自喻为龙的习俗由来已久。
1978年12月,当侯德健创作《龙的传人》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前夜,人们希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心情非常强烈。这首歌曲第一次把中国人称为“龙的传人”,自然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共鸣。所以,这首歌曲迅速传唱开来,“龙的传人”的说法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被人们广泛接受。这就说明,“龙的传人”的说法是由人们自喻为龙的习俗演变、发展而来的。
人们把中国比作龙,把中华民族比作龙,是希望中国强大的意思。这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过去人们习惯于把有本领、有作为的人比作龙,现在人们喜欢把中国比作龙,把中华民族比作龙,这种变化也是符合民俗发展规律的。把国家比作龙、把民族比作龙相对于把某个人比作龙来说,其思想境界要高得多。
这种变化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表现。把中国比作龙、把中华民族比作龙和把中国人称为“龙的传人”是现在所流行的民俗思潮,其主题便是爱国和奋进。人们希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便以龙代表传统文化,表示是要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并且使之发扬光大,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从中可以看出,龙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成为激发人们爱国热情、鼓舞人们奋发向上的巨大精神力量。
(黄佶编辑配图,2021年9月27日)
附件:黄佶论“龙的传人”
“龙的传人”:侯德健唱出了中国人心有口无的话
很多人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这一说法没有历史依据。学术界也的确拿不出证据,表明在侯德健的歌曲“龙的传人”诞生之前,历史文献中存在“龙的传人”这一表述。
然而,“龙的传人”这个概念一经问世就得到广大中国人的认可,说明他们心里早已把自己视作龙的传人,即中国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承者。
过去没有“龙的传人”这一说法,并不表示中国人的心里不存在这种体会和情感,只是大家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这种定位和认同。而侯德健唱出了中国人“人人心中有,个个口头无”的共识:我们中国人是“龙的传人”。虽然侯德健创作这首歌曲并非为了要替中国人寻找表达内心这种情感的说法,但最后却歪打正着。
“龙的传人”引发广泛共鸣的原因很简单:在中国大陆疾风暴雨式的激进革命终于结束之后,在改革开放之初,在海内外中国人可以自由来往之时,原先的“我们都是革命者”这一共同认可已经过时了,而且也不适合海外侨胞。正当全球中国人在寻找新的共同点的时候,“龙的传人”这一说法不期而至,正中下怀,于是成为中国人的共同定位。
不要过度夸张这首歌曲的作用。如果没有中国人在心中把龙认作共同的族群象征,即使有一万个侯德健,写一万首歌,吼唱一万遍,“龙的传人”这一概念也不会被中国人接受。谁如果不信的话,可以写一首“大熊猫的传人”,告诉听众,中国人都是大熊猫的传人,看看有几个人会传唱这首歌、认同这一说法。